去香港购物已成为深圳人一个时髦的省钱方法。记者梅戈 摄(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专家观点
改变消费方式应对通胀
通胀情况下,市民可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来节省支出。首先是购买方式,现在服装、书籍等都可在网上购买,往往价钱比实体店便宜不少;可在去异地时进行一些采购,例如到香港购物等,因为不同地区会有价差。其次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一些不必要的娱乐节目,能减少的尽量减少,不能减少的可寻找替代方法,例如健身,可将健身房健身改成爬山、长跑等,既经济又环保。
除了节省开支外,还要开源。没有积蓄的可多做事情多赚钱,有积蓄的不要放在现金上,可进行投资。她建议,市民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投资产品,承受能力小的可购买债券、银行理财产品,承受能力大且对未来收入有信心的可投资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另外,市民也可进行一些黄金投资,能保值避险,还能当作纪念品收藏,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相关链接
物价上涨成今年:民生最热搜词
百度数据研究中心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物价搜索指数基本维持在日均10万次左右,较往年大幅增长。进入10月以后,物价搜索指数持续走高,一路飙升至20万次以上。物价上涨成为2010年民生领域的一大搜索热门词。
近半年以来,“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流行词在坊间迅速蔓延,成为物价普遍上涨的生动写照。根据百度发布的数据,一个“涨”字几乎贯穿了2010年物价相关的搜索。在TOP20关键词中,与“涨”相关的关键词占17个。其中,食品价格是最受网民关注的物价类别,关注占比高达74.64%;其次是交通及通讯类价格,比例超过10%。
仔细剖析食品价格关注结构,会发现玉米价格关注度最高,为21.34%。紧随其后的是鸡蛋、大蒜、猪肉,这四者合计占比已超6成。有趣的是,具体食品搜索指数与实际价格变动有密切关联,2010年5月和11月上述四类食品的价格搜索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5月主要以肉蛋类价格搜索涨幅明显,而11月玉米、大蒜价格搜索涨幅更大。与之相反的是,猪肉价格搜索保持稳定,这与实际食品价格变动具有高度一致性。
在关注物价变动的人群中,男性网民明显高于女性,同等情况下高出30多个百分点。在关注物价的人群方面,20-29岁和30-39岁网民为主流群体。
整体来看,物价搜索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两者倒挂现象明显。在今年4月和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已开始处于下行通道,但物价搜索还在缓慢上涨,随后便爆发了鸡蛋、大蒜价格疯涨和玉米、大蒜等物价高企现象。专家表示,这一搜索数据倒挂现象值得关注,政府部门可据此提前预警,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
家庭主妇“省钱经”
1. 看电影记得赶半价时段,若不幸无法适时抽身,也记得先备上网上淘来的半价兑换券。
2. 不做“海囤”,但也不当冤大头。遭遇超市保质期长又需常备的食物在打折,譬如三年不坏的红糖,还想什么,多多益善。
3. 淘完米的水可以洗菜,洗完菜的水可以浇花,沐浴前放出的凉水可以攒起来冲厕所。
4. 过期的面霜用来抹脚,过期的爽肤水用来擦桌子、镜子、沙发、皮鞋……效果不佳、未过期类化妆品一律扔给另一半。
5. 买衣服搭配有道,多买百搭流行款,闲置率会大幅降低,包包同理,鞋类同理。
6. 节能是抵抗电价上涨预期的王道,不管大灯小灯,一律都装节能灯,不论大电器小电器,一律都买节电系。
7. 存钱户头与网银户头趁早一刀两断,经验告诉我们:网购的冲动不限时间地点发作。
8. 批发当然不是小商小贩的专利,动手查查最近的农贸批发市场在哪里,周末带着拖车一次性搬回一周所需蔬果(青菜除外),此法尤适用于中心区住户,差价以“倍”计算。
9. 学找“替代品”抵抗游资炒作,不和“强盗”正面冲突,“敌退我进,敌进我跑”。姜蒜并非每日必须,绿豆玉米不是非吃不可。
10. 能“团”就不“单”,比如婴儿的尿不湿和没完没了的化妆品。
11. 信用卡不可滥用,但要知道巧用。在账单日次日消费,能享受最长时限免息优惠。另外,持卡打折的餐饮场所不少,积分兑换不妨也多关注。
12. 一技傍身,与世无争。小毛衣自己动手编织,若与创造的价值相比,学习的困难可忽略不计。
13. 卤牛肉、大酱汤、红烧鱼、各式养生汤粥以及奶茶,DIY起来都比你想象的简单,尽量将馋虫解决在自家厨房。
14. 发现没,理发店有“洗剪吹”项目,也有“单剪”项目,前者价格一般是后者两倍,效果却雷同。
15. 种花之余也找点品种优良的小葱种上,做饭随时揪几缕,绝对有机、绿色、无公害。(刘启达 张 曼 冷雪冰 梁希民 王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