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名六年级学生张皓,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却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11月30日《新京报》)
调查“蘑菇有没有爱上荧光增白剂”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如果小孩子轻易就窥见其间的猫腻,职能部门的脸还往哪儿搁?面对这“九成被污染”的数据,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背着牛头不认赃:一来,公众就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蘑菇整过容,情绪就比较容易“稳定”;二来,还显示出这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间接印证职能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不具科学性”无非是说这是小孩子瞎搞搞、结论当不得真。问题是,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还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这样的实验,也许不够“权威”,但怎么就“不具科学性”?
好吧,蘑菇又不是“反物质”,取之容易、验之不难,既然这样的调查“不科学”,那就请职能部门拿出“科学”的调查结论。究竟有几成污染、抑或有没有污染?事关餐桌安全,职能部门总不能玩“你猜你猜你猜猜猜”吧!
蘑菇小物件,安全大问题。回头看看,惊天动地的食品安全事件,又有几起不是“不具科学性”的媒体或民众曝光出来的呢?或者说,又有几次是职能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抽丝剥茧?这当然不是抹杀职能部门的成绩,只是,面对举报信一样的小学生的积极作为,褒奖不谈、却换来职能部门一声高傲的“不具科学性”———其权威主义傲慢与经验主义偏见真可谓一览无余。
孩子热心的说法不可信,职能部门又没有“科学”说法,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学会和蘑菇对话———听听蘑菇怎么说吧。邓海建
》》》》进入论坛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