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食以善人,食亦杀人。
一个数据表明,1985~2005年,7~18岁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体重超标与肥胖的人数增加了28倍。而目前,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或肥胖者,是中国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前3位国家,也包括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从饮食抓起,特别是从孩子抓起,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著名营养学专家赵霖撰写的这本书,以详实的资料,深入浅出的道理告诉人们,现在的孩子应该怎么吃……
油炸食品不健康
油炸食品如炸鸡翅、炸鸡腿、油条、油饼、油炸花生仁、煎鸡蛋等口感好,许多人爱吃,对孩子也特别有诱惑力,长期大量食用则对健康有害,尤其会祸及儿童,这也要注意。因为油脂的共同特点是含热量高,100克植物油的热量高达869千卡。我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小胖子,他们的共同嗜好是爱吃炸鸡翅、炸鸡腿,个别孩子竟然一顿饭就可以吃掉十几只炸鸡翅。
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物有以下3点危害:
(1)许多油炸食物(如油条、油饼等)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含铝的膨化剂,已有研究发现铝元素在脑细胞中的沉积与老年痴呆症有关;
(2)食物经高温煎炸处理,可产生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如炸薯条中发现会产生高浓度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3)油炸食物用的食油往往都是反复使用的,因此非常容易导致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累积,这些脂质过氧化物可促使脑细胞早衰。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疾病之源
朝鲜战争时期,曾经有人对年龄在20岁左右的美、朝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然存在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幼年开始,膳食结构的差异给美国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使他们日后患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隐患大大增加。所以许多人在中老年时患“文明病”,并非完全由于发病前一段时间饮食不合理所致,而是年轻时就已埋下了祸根。
目前国内有许多家长反映:一些男孩不到6岁就出现了第二性征,女孩子三四年级就来例假。究其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一些家长认为吃肉才有营养,特别是许多孩子爱吃炸鸡,天天不离,所以肯定会造成上述恶果!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指出,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这一论述框定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此膳食模式一直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牙齿神秘比例——7∶1的奥秘
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膳食动物蛋白和脂肪摄取量偏低。于是,似乎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丰富的饮食才有营养,于是以肉食为主的“洋快餐”备受推崇。由于“洋快餐”的错误导向,孩子们个个都成了“肉食动物”,不仅平时不吃蔬菜、连主食也吃得很少,许多家长对此非常担心。那么孩子吃多少肉才合适呢?答案就来自人类的牙齿。
人类消化系统在各个方面都与肉食动物截然不同,同人最相像的是有杂食习性的动物。古生物学家在判断动物摄食种类时,首先分析牙齿结构。人有32颗牙齿,其中两侧有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包括门牙在内的切齿8颗,用于咬食膳食纤维丰富的果蔬;唯独4颗犬齿、即中国人说的“虎牙”是为了撕咬肉类所用。按照不同牙齿的比例,臼齿:切齿:犬齿=5:2:1。以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无疑是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B1、生物素和泛酸的来源。适量肉食有利脑发育,因为脂肪类物质被列为脑的“第一需要”,蛋白质则是“第二需要”。上述这些健脑物质在鱼肉中高达30%~70%,在猪、牛、羊等畜肉中约含10%~20%,因此,荤素搭配的食谱,才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所以,英国营养学家主张每日肉食以85克为宜。同时千万别忘了,一定要搭配足量的蔬菜。
过量肉食危及民族生存
中国现有人均农业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21世纪人口与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将更为尖锐,我国农业将面临空前未有的困难和挑战。21世纪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持续增加,而生产1斤鸡肉或猪肉需要分别投入约3~5斤粮食,这种耗粮型的肉食生产模式,无疑将给我国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美国的能源消费按石油换算,每人每年达7905公斤,而中国仅为707公斤,如果我国人均消费达到美国的平均水平,那么就需要整个地球的资源。面对人口众多,耕地日减,不可能有更多的粮食转化为肉类食品的严峻局面,中国人的消费欲望不能太高,在吃的方面绝不能盲目“西化”、仿效欧美“高肉食”、营养严重过剩、不健康的膳食方案。中国人民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坚持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保持艰苦奋斗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世代相传。
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大家知道,韩国的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三位。20世纪60年代,韩国人的膳食热量供给还比较短缺,20世纪70年代以后达到了推荐膳食供给量(RDA)的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蛋白质的供给才可以满足需求。根据韩国的饮食标准,在膳食纤维、非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方面较发达国家占有优势。由于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下降,液体食品和脂肪占了总热量的20%。20世纪90年代,韩国人的营养摄入量和膳食平衡总体适度。由于坚持传统膳食结构,饮食中非营养类物质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足以提供膳食纤维、抗氧化剂、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等各种有益于健康的物质。这些成分位于营养价值和美味可口之后,体现了食物的健康功能。不难看出,同发达国家相比,韩国居民中“文明病”的低发病率应归功于坚持了健康的饮食习惯,韩国传统饮食依托半素食的饮食结构为基础,提供适度的、而不是过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我认识一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女处长,她素来身体比较胖。一次有机会被安排到韩国的汉城(现在叫首尔)参加为期60天的技术培训,回国后见到她,发现这位女处长秀气了许多。她告诉我,在韩国这60天体重一共减掉了5公斤。因为在韩国吃的伙食并没有在中国到处可以见到的韩国烤肉,也很少有炒菜,而是每天都要吃好多韩国泡菜和水煮菜。
食用果冻要注意婴幼儿安全
许多家长以为果冻是水果制品,富含各种维生素,小孩吃了有好处,这完全是误解。果冻并非水果制品,而是由增稠剂、香精、着色剂、甜味剂等材料配制成的,主要成分是藻酸钠及琼脂、明胶和香精、色素等。儿童摄入过多果冻会影响机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干扰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可导致味觉异常、异食癖等症。而使果冻产生诱人香味的香精,是由脂类和醛类等化合物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的,果冻的鲜艳色泽则是加入人工合成色素的结果。进食添加了人造香精、人工色素的果冻,不仅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而且由于小儿肝脏、肾脏的解毒排泄功能较低,容易使毒性物质蓄积在体内,妨碍机体新陈代谢,影响少年儿童发育。
近年来,国内因为吃果冻造成幼儿窒息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2005年以来国内有多名4岁以下的儿童食用果冻后,因气管被堵窒息死亡。这些致命的果冻直径大多3厘米左右。为此我国第一个颁布了果冻食品的国家标准,禁止生产体积过小的果冻,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3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切勿一口吞食,老人儿童应该在监护下食用”等警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