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863”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技术、植物基因组学、转基因农作物育种及其安全性。
“与人类种植、培育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只有20多年的时间。 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上存在一些疑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研究员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要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有足够的了解,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基因食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回事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作物的遗传改良。”朱祯介绍说,传统育种技术主要通过有性杂交和自然界产生的突变,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品种。
“转基因技术的发明,为人类改良作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朱祯告诉记者,基因是指一段携带遗传信息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基因从一种生物中提取出来,然后转移到受体生物中去,使后者产生定向的稳定的遗传改变,并形成新的品种。他解释说,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育种技术有以下特点——
首先,传统育种技术的遗传物质交流只能在同一个物种之间进行,比如小麦只能在小麦中进行,转基因技术则打破了这一限制,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
其次,传统育种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选择;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后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可以准确预期。
“由此可见,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而且更为精准、安全、可控;它只会改变作物的抗虫、抗逆等遗传特性,而并不是改变作物的遗传规律。”
转基因作物要过4道关才能进行商业化推广
“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从研究立项到大面积推广,都要经过4个阶段的评估和审批。”朱祯说,转基因作物培育出来之后,要依次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三个阶段的监测、评估。“每个阶段都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由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测、评估的内容包括作物本身的性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
朱祯告诉记者,这三个阶段完成之后,还要把结果送交农业部审批,由农业部组织各方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取得商业化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为止,我国尚未有大作物转基因品种获得商业化许可。
“对于转基因食品,更是要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进行全方位检测:食品成分、食品毒性、致突变效应、过敏反应等等。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的全面、严格程度,超过了任何食品。”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人吃了转基因食品后,转基因会被人体吸收,由此会引发潜在风险。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朱祯解释说,任何一种来源于动、植物的食品本身都含有3万—5万个基因,转基因食品只不过比原有食品增加了一两个,而转基因的性质跟其他基因的理化特性是完全一样的。所有这些基因进入人体后,都会被消化成单个的核苷酸,不再含有任何的遗传信息。“人类吃动、植物食品几千年了,都没有发生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朱祯介绍说,有些国家不做要求,有些国家是可选择性的,有些国家则是强制性的。“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并不意味着不安全,仅仅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转基因作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研发抗虫、抗除草剂作物,以提高产量、降低投入;第二个阶段是研发品质改良,使转基因食品营养更丰富、更可口;第三个阶段是研发具功能性、治疗性食品,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和减肥人群用的特殊食品。”朱祯笑着说,“到了这个阶段,恐怕广大消费者会主动要求标识了。”
|